
去年,在美国南加州附近海域捕捞的蓝鳍金枪鱼被发现体内含有源自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铯同位素。不过科学家称,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处于安全水平。图为今年1月,东京一家饭馆的店老板木村清(Kiyoshi Kimura)在分割金枪鱼。
科学家周一发布的报告称,去年从日本沿岸洄游至美国南加州附近海域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体内含有源自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铯同位素。
科学家说,这些金枪鱼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只有美、日所规定危险水平的十分之一,可能不会造成公共健康危害,可能也不会给食用海产品的人带来风险。不过这项研究首次表明,海洋生物的迁徙很快就把源自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反应堆的少量放射性元素带到了很远的地方。
研究团队牵头人、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海洋生态学家马迪根(Daniel Madigan)说,这些金枪鱼携带着放射性物质游过了世界最大的海洋;看到放射性物质本身就已经让我们十分吃惊,更何况在每一条接受检测的鱼的体内我们都发现了放射性物质。
他们的研究结果使得这样一种情况成为可能:海龟、鲨鱼和海鸟等其他曾在日本附近觅食的很多海洋生物,可能也将源自福岛核事故的低剂量放射性铯元素带到了太平洋沿岸的各个地方。科学家计划于今年夏季对洄游蓝鳍金枪鱼做更多检测,同时还要检测长鳍金枪鱼、海龟和几个种类的鲨鱼。
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周一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在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制作寿司的美味之选。这种鱼在日本海和另外一些地点产卵。成长期间,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常常绕过日本南端,随着“黑潮”洋流(Kuroshio Current)沿着日本东部海岸北上,途径福岛核事故现场,然后行经6,000多英里(约合10,000公里)到达东太平洋。这些鱼群最终会回到出生海域产卵。
马迪根及同事在研究中检测了15条太平洋蓝鳍金枪鱼身上的组织。这些金枪鱼是2011年8月在圣迭戈海岸被钓客钓到的。2011年3月,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已知最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入海洋的事故。
事故后的数星期,日本东部海岸附近海域的放射性物质剂量最高曾达到正常水平的10,000倍。蓝鳍金枪鱼在横跨太平洋之前的幼年时期正好是在这一海域度过的。
在抵达加州的幼年蓝鳍金枪鱼当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剂量略高于正常水平的铯137和铯134。这两种同位素是核裂变的两种主要产物,往往集中在肌肉组织中。受检金枪鱼体内含有的铯137最高达到本底水平(数十年前核武器试验的残留)的五倍。铯134的半衰期约为两年,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并未在海水或海洋生物体内检测到。
研究团队成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海洋生态学家费希尔(Nicholas Fisher)说,我们发现,每条鱼体内的铯134和铯137的浓度都差不多,无一例外,这是非常明确的数据。
研究人员还检测了2011年8月同一时间捕获的黄鳍金枪鱼身上的组织,以及取自2008年捕获的蓝鳍金枪鱼的经过保存的组织。黄鳍金枪鱼往往是整个一生都在加州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附近的海域中度过。
在黄鳍金枪鱼和2008年蓝鳍金枪鱼的组织中,科学家都没有检测到任何铯134,同时只检测到相当于本底水平的铯137,这与预期相符。
来源:华尔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