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虾病发生的预警机制 虾病发生后,无论有任何再好的方法,处理过关后其存活率总在三成五以下,甚至低于一成者,这当然与处理时的起始水质条件有绝对的关系,牵涉到重建优势氮源菌相的速率问题,容后再述。病虾经处理后,大量死亡在所难免,所以任何人都知道预防重于治疗的重要性,只是对于虾病几乎还没有可行有效的预防方法罢了。 现行最为广泛应用的预防虾病的方法是使用所谓的生态制剂,俗称“活菌”的产品,它的应用机制即所谓的“以菌抑菌”的概念和快速处理水中有毒废弃物,减少虾类的紧迫以预防虾病。生物制剂为养虾业者普遍接受和大量使用在于它的理念正确而有时还真有那么点效用,但是大部分的业者却反映其实生物制剂的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如果以生态学的观点而言,生态制剂的使用是有着许多的谬误的: 1、 活菌在池水中会再增殖的疑问。无论如何,添加活菌于水中都属外来种,池塘环境是否适合活菌生存都是问题,更别提增殖了,细菌的增殖是有条件限制的,此观点亦适用于病原菌。所以大部分的活菌添加于池水后,应该在它尚未发挥效用前便已尽数死亡,是为合理的怀疑。 2、 菌量的问题。既然是以菌抑菌便是以绝对菌量优势去压制少数菌,但是一般的活菌产品几乎无法达到此效用。一公斤生态制剂在一百升水中经过“活化”的过程后,假设其中的细菌全是这类活菌(虽然不可能),经测定其总菌数为106—107株/CC,下池塘稀释后其菌量为100株/CC以下,试问这数十株菌就算能存活,如何去与103株CC以上的病原菌对抗?如果拿十公斤生态制剂去活化呢?相信其总菌数还是106—107株/CC,而且所费不菲。 3、菌种的问题。生物制剂的开发原先是由环境工程和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而来,菌种的使用在将废水处理至达到排放标准为主,若将此类菌种应用在标准养殖池,由于这类细菌对各类水质的适应力非常强,一入池水中便立即增殖,而在其增殖过程中会分泌粘质的多糖类可将水中的悬浮物质尽数粘附于池底,使得池水清澈见底,继而便造成养殖物全面死亡。所以生物制剂的使用不可不慎,就算无效也不可造成反效果。 许多养殖成功的养殖场从未使用生物制剂,使用生物制剂的养殖场也不一定就保证养虾一定会成功,所以使用生物制剂预防虾病是颇值得商榷的。然而吾人是否能寻求一体适用的虾病预防方法呢?其它虾病在发生之前在池塘中总会有一些症候显示着虾病即将发生的前兆,这些症候或者从未为我们所知晓,如水中PH的急剧变化或有益菌和病原菌相间的变化。有些症候会为我们所观察到,只是不知道其意涵及危险性,如藻类持续数十日的大量死亡并在午后池塘的风尾处堆积着大量的藻尸,怎么捞也捞不完。有些症候会为我们所观察到也知道其危险性,只是不知道如何来处理,如虾体色发黑。凡此种种,我们若能在虾病发生之前即能掌握这些症候的变化,迅速而有效加以处理,亦即建立虾病发生的预警机制,便能有效的预防虾病了。方法如下: 1、 仪器测定法:就是PH值测定法。对于养虾池的水质而言,PH值永远都是可靠而最具参考性的指标,但是如何由PH值来判断虾病将要爆发呢?在1997年的夏天的那项养虾实验中必须每日测定池水PH值三次,遂发现一个现象,在实验期间各池塘间的清晨的深夜的PH值并未有大太差异,但在某日午后的某些池塘却有异常剧降的情形,与正常PH值有0.5—0.8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同池塘中的PH值在晨间时都正常,午后时剧降,有时其数值是当日中最低者,至夜间又恢复正常。这种情形一周会发生一至二次。相同的情形在台湾所有的相关文献中只出现过一次,而在这篇文献中也只记录了一次这样的情形,在此情形出现后,池虾随后在一周内即发生病变。文献中并未对此现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解释,只是怀疑池虾发生病变应与池水的急剧酸化有关。 由于在此池水急剧酸化的情形发生前后,池水在目测上并没有任何差异,又都是发生在下午,所以应与藻类的变化无关。以海水的缓冲能力之强,若非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将无法使PH值产生如此大的变化,那么这些酸性物质是从何而来呢?就池塘状况而言,若非大量细菌的作用,水中一般的化学反应将无法产生如此多的酸性物质,那么又是哪类的细菌又是参与了什么作用,才有如此状况发生呢?以当时的池塘状况,在午后时最容易发生水质学上的所谓的“水温分层”的现象,池底会因此形成缺氧状态使得厌氧菌活跃,而厌氧菌则进行以脱硝作用为主的还原作用,使得水中的含氮物质减少。在某些文献中曾提到,若PH值在6.3以上时,脱硝作用的进行会使得池水PH值降低,与事实状况相符。 以PH值的遂降来监测脱硝作用的进行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多次脱硝作用的进行使得水中含氮物质被消耗至临界量以下时,虾病在三周后爆发。所以当监测到池水在午后有遂降的情形而池底又很“干净”都无黑土时,藻类会在一周内大量死亡,待水色转变为浅绿色(优势种为蓝经藻)时,病原菌即已形成优势种,虾病将在两周内发生。 2、 TCBS培养基弧菌族群监测法:若非培养基不易取得缺点外,此法倒是一个最简单、直接的监测法。取1CC池水置于培养基上,静置于室温、室内、两日后即可看见着生的菌落,菌落数量多即危险,菌落数量少则安全。至于多与少,我们可以自定100个菌落以下为安全量。此监测法可与虾的体色对照观察,菌落数量少时,草虾的体色呈白晰透明状,是为最佳状态。草虾的体色只要是呈现色状态(无论什么色),菌落的数量一定很多。 过去学术界并不认同此监测法,认为无意义,因为培养基上的细菌并不一定就是病原菌,而有些弧菌并不会着生在TCBS培养基上。但是有三点理由可作为此监测法颇为可行的验证: (1) 已知虾病的主要病原菌都会着生在TCBS培养基上,而且由菌落的形态即可略知其菌种。 (2) 这是一个水质指标,表示在此水质状态下若无法控制弧菌族群的增殖,当然也无法控制病原菌的增殖。 (3) 在养殖过程中,池塘必须随时保持在最佳状态,若能控制弧菌族群量,当然也控制了病原菌的增殖,可随时监控个人养殖技术操作的良劣。 水中细菌在TCBS培养基上的着生量若由不100株/CC以下突然增加到500株/CC以上时,目测上池水的水色一定会有重大变化,代表病原菌的抑制因子已经崩溃,病原菌在水中及虾体内会开始大量增殖,而当其在水中形成优势种并在虾体中达到致病量时,时间约是二至三周,提供了我们处理虾病的应变时间。 3、 目测法:虾病在发生前,每每有藻类大量死亡现象,而在午后大面积的藻尸蓄积在池塘的风尾处并持续数日,待藻尸量减少,池底的土皮大量增加,水色即有很大的变化(藻相的重大变化),随后虾病即在二周后爆发。若以此为分野而以水中弧菌量与其所对应的水质表现,吾人可以目测池塘是否处于安全或危险状态。 安全状态:暗棕、墨绿、深绿和土涝水系,池水混浊度高、透明度低,动物性浮游生物量多,水车打起的水花有浓厚水色并拖出长长的水沫,池底底土呈黑色有时并附生大量螺狮,水车的浮船在水线下着生有黑色的有益的菌落,风尾的藻尸量少,池边和水车上着生深绿色短丝的丝藻。虾体色呈现白晰透明。 危险状态:池水清澈和浅绿色水系,池水透明度高,动物性浮游生物量少或没有,水车手榴弹起的水花无色并报导出的水沫很短,池底底土呈灰色并有土皮,池边和水车着生浅绿色长丝的丝藻,风尾的藻尸量大。虾体色则呈现黑色。 有些介于这二者间的混浊高的深绿色水色,便其藻种是属蓝绿藻的亦属危险状态,若未作任何处理,虾病一定会爆发,但其虾病处理结果则与浅绿色水系者迥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