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80
- UID
- 52312
- 积分
- 88
- 主题
- 38
- 帖子
- 50
- 精华
- 0
- 经验
- 88 点
- 金币
- 168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50
- 精华
- 0
- 经验
- 88 点
- 金币
- 168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
本帖最后由 thinkpad 于 2012-8-16 21:40 编辑
时下正值广东“三打两建” 时期。近期,广东有关部门频频重拳出击,严打水产行业非法使用孔雀石绿行为。孔雀石绿,这个老生常谈却日益沉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又一次牵动着业界的神经。
“这下可动真格了”
5月8日,记者接到桂花鱼鱼中吴某报料:一支由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对广州黄沙水产品批发市场20 多个经营桂花鱼的档口进行抽查,其中十多个档口的桂花鱼被检出疑似孔雀石绿物质。随后,这19个档口的负责人因“涉嫌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而被公安机关拘留并调查。
6月2日晚,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在《今日关注》节目中对此事作了相关报道。
6月11日,广州市番禺区一水产养殖户为防治鱼病, 在其承包的鱼塘中使用国家禁用的“孔雀石绿”、“呋喃唑酮”等兽药,被广州市番禺区检察院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依法批准逮捕。
“对孔雀石绿事件责任人进行抓捕, 这下可动真格了。”鱼中吴某说。这如同一枚重弹立即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各种猜测和议论纷至沓来。据养殖户透露,4、5月份桂花鱼价格正稳步上升,受孔雀石绿事件影响桂花鱼曾一度滞销,塘头价格从38 元/斤迅猛下降至30元/ 斤也无人问津。这无疑给了桂花鱼养殖户当头一棒,同时也影响到生鱼、黄骨鱼等养殖品种的销售。“因为担心所收的鱼被检出孔雀石绿而受到牵连,鱼贩都不敢来收鱼了。” 鱼中吴某告诉记者。
据记者调查了解,为了不影响水产品的销售、维护守法养殖户的切实利益, 珠三角地区有的地方渔业部门要求水产品上市前都要进行药残检测,经检测合格的,发给药残检测合格证书,方可上市。另悉,为了规避风险,有的鱼贩在塘头自行检测孔雀石绿,检测合格了才收鱼。
源头控制困难重重
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2002年5月,我国农业部已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但近年来,水产养殖滥用孔雀石绿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养殖户质量安全意识薄弱这个因素外,还与业界还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替代药物有关。据悉,一部分养殖户还在用孔雀石绿,是因为它对治疗水产动物水霉病等多种疾病有特效,而且价格便宜。要从源头上控制孔雀石绿的使用困难重重。
在养殖环节,要杜绝孔雀石绿的使用,寻找孔雀石绿替代品已成为业界共识。目前市面上已有一些药品(如硫醚沙星等)宣称能替代孔雀石绿,但养殖户反映,这些药品大多只是炒作概念, 一来是贵,二来是难以达到孔雀石绿的治疗效果。
食用鱼禁用孔雀石绿,而观赏鱼则没有这方面的约束。记者在广州花鸟鱼虫市场走访时发现,孔雀石绿价格实惠, 很容易买到。业内人士透露,即便是在一些GSP 兽药店,还有不少孔雀石绿产品“潜伏”。“鱼体检出孔雀石绿, 有关部门不能一味地归咎于养殖户或批发市场,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既然是禁药,就应该禁售。如果养殖户买不到,这种药自然就禁了。”有专家表示。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孔雀石绿是工业染料之一,禁售并不现实。
除了寻找孔雀石绿替代物,业界也正探索“曲线救鱼”的路子,以减少水产动物对孔雀石绿的依赖。
孔雀石绿是出口苗种一定要检测的项目。广东佛山市九江大健鱼苗出口基地总经理谭健标认为,鱼类的一些病害并不是只有孔雀石绿才能治,事实上一些中草药也同样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他培育鱼苗全程使用的就是中草药,既安全又有效。
针对近来发生的水产品孔雀石绿药物滥用问题, 有专家认为,水产疫苗的推广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6月13日,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暨水产疫苗推广活动在佛山西樵镇举行。珠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吴淑勤表示:“水产疫苗是针对危害严重的病原进行预防,这样能降低鱼类患病率,从而达到不用药或减少用药,而疫苗本身则是一种生物制品,鱼类可通过新陈代谢排出, 不会残留体内,非常安全。”
“养殖要减少病害,减少甚至完全不用药,调水至关重要。”东莞市凯得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黄炽林告诉记者。据黄炽林介绍,他有一个朋友在高明养桂花鱼,全程只使用酵素菌来调水,鱼养得非常顺利,避免了其他药物的使用,又达到了健康养殖的目的。
我国鱼塘零散分布,大部分鱼塘基础条件落后,水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药物滥用及残留事件时有发生,这也令消费者面临着巨大的健康风险。为改变这一现状,广东省今年准备投入6000 万元建设节地节水高质高效渔业示范园区,并通过示范作用,按生态、健康、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带动水产养殖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业界:建立市场准入及倒逼机制
“有关部门执法不严、执法没有常态化、养殖户的违法成本太低、市场中优质不优价,是造成养殖户铤而走险使用违禁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食品安全管理, 只通过市场抽检监管是治标,实现生产源头监控才是治本,但要达到实现源头上的控制,有效的操作还应该在市场。
该人士表示,养殖户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本来就很淡薄,他们大多认为添加少量孔雀石绿对人体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要从根本上把这种意识扭转过来不是短时间的事。“时下广东正值‘三打两建’时期,有关部门从市场入手对孔雀石绿进行追根溯源,这个思路是对的,但问题在于有关部门对水产品市场进行抽检往往是为了应付交差,查处的频率和力度都不够,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他认为,只有从严执法, 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才能有效杜绝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的使用。作为连接养殖户和消费者的纽带,有关部门对水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应该要常态化,抽查以完全随机为原则,一旦查出问题,就严惩不贷。当养殖户知道自己添加了违禁药物后养出的鱼虾会卖不出去,他们以后自然就不敢乱下药了。
对于桂花鱼体中孔雀石绿超标,珠江水产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这有多种可能,比如苗种培育、养成或运输环节添加了孔雀石绿,饵料鱼培育过程中使用了孔雀石绿,上一造养鱼时使用过的孔雀石绿残留在鱼塘中,使用过孔雀石绿的鱼塘在排水时交叉污染别的鱼塘, 工业染坊用水直接排入江河被鱼塘引用等等。
据了解,很多水产品批发市场自身已具备检测条件,但普遍没有做到水产品进入市场前先检测再进入。在水产品标识管理和追溯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在市场环节检出孔雀石绿,市场难辞其咎,只能买单。虽然,对于水产品药残是否超标,鱼中、鱼贩及批发市场并不知情。有调查发现,一些问题水产品在生产中的确没有人为加入有害物质,但是在抽检时却发现有问题,究其原因,这些有害物质有可能来源于当地的土壤或水源。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水产品准入制度和追溯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市场一查到违禁药物超标就直接对市场负责人进行拘留,这种做法未免让市场人士感觉有点冤。
据记者了解,为建立水产品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将投入资金扶持当地水产品批发市场购买检测设备,对于进入市场的产品,必先经过检测。其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在国内已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顺德出口的烤鳗、茂名出口的罗非鱼等。有专家认为, 只要有关部门下定决心建立起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倒逼机制,对于供国内消费的水产品,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实现水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