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10
- UID
- 53209
- 积分
- 12284
- 主题
- 1046
- 帖子
- 11202
- 精华
- 123
- 经验
- 12284 点
- 金币
- 159187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0-9
   
TA的每日心情 |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 帖子
- 11202
- 精华
- 123
- 经验
- 12284 点
- 金币
- 159187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0-9
|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4-9-2 17:22 编辑
1、杀虫杀菌:在水温高于15摄氏度时,应在售鱼前1个月有针对性的进行鱼病预防,杀灭寄生在鳃上的寄生虫等。孢子虫、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感染率越高,在运输中死亡率也越高。长途运输后,部分鱼在水面游动无力,呈缺氧状况,第2-3天为死亡高峰,鱼体体表缺少粘液,出现糙鳞、脱鳞片、出血、鳃丝发白。发病原理:a、鳃部因寄生虫的寄生造成组织破坏、继发细菌感染,形成鳃部病变。b、鳃丝淤血、出血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高,长期如此可引起毛细血管壁脆化.c、鳃丝末端愈合、发炎、增生、棍棒化,鳃丝相对表面积减少,使鳃与水接触的相对面积减少,通透性差,呼吸不畅,耐低氧能力差,长途运输抗应激能力差,易缺氧死亡。d、鳃除了是鱼的呼吸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排池器官司,鳃组织的病变将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将影响到鱼体内渗透压调节机能。当受到拉网、将影响到鱼体内渗透压调节机能。鱼类的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形成毛细血管渗透性出血使肌肉充血或出血,严重的鳍条、腹部表皮或全身充血、出血。e、由于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因鳃和肝脏的病变而受到影响,可能造成在受到强烈刺激时粘液的再分泌功能能减弱或失调,从而出现糙鳞、脱鳞现象。
用显微镜检查鱼是否有虫,如果有要彻底杀掉。另外因为虫引起的鳃、肝病变,需要内服恩诺沙星+保肝灵+Vc+Ve。体质差的鱼要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营养调节剂增强体质,避免鱼带病运输。
2、卖鱼前必须保持水质良好。有些人认为卖鱼前调节水质是浪费,这种做法风险很大。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会使鱼中毒处于危险状态,拉网应激会雪上加霜,难逃劫数。缺氧浮头后的鱼体质往往要几天后才能恢复,因此严禁在发生浮头缺氧后拉网卖鱼。
处于拉网应激兴奋状态的鱼体耗氧量会提高3~5倍,水体溶氧充足,鱼会处于安静状态,耗氧会也保持在较低水平,相反溶氧不足,鱼会蹦跳不安很快衰竭死亡。在网箱中挑鱼时要把增氧机拉近网箱开动起来,防止鱼密集而缺氧。拉鱼车水箱要在装鱼前就开始充氧,不要等鱼全部装好后再充氧。拉鱼车要有备用充氧方式,防止充氧泵故障时手足无措。
水温越低,鱼的活动能力越弱,对氧气需求也越少,运输越安全。不过鱼不能经受温度剧烈升降,通常一个小时内,鱼耐受的温差不超过5℃。夏季拉鱼车加冰时,要等鱼装满后再加冰,防止与塘水温差太大,造成鱼应激死亡。
改善水质,拉网前泼洒光合细菌和葡萄糖,运鱼箱内放光合细菌和葡萄糖也有助于运输。
3、售鱼前停食时间应不低于48小时,日常注意拉网锻炼。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在售鱼前拉网密集锻炼2—3次,每次1小时。网箱或流水集约化养殖的成鱼,在装运前最好在由无结(鱼苗)网片做成的捆箱内暂养1—2小时。准备好必要的鱼篓、网具、台秤等售鱼用具和工作人员,以确保鱼能顺利上市。
运输鱼出塘前必须经过拉网锻炼,并集中存于网箱种6小时以上。也称“吊养”,促使排除粪便及代谢粘液,避免运输过程中粪便排出在桶里越多,代谢物大量分解,大量消耗氧,同时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恶化水质,降低运输成活率。但由于鱼苗体内储存能量较少,不宜进行拉网锻炼。运输鱼至少提前2天停食,使消化道完全排空。肉食性鱼如胡子鲶,提前3-4小时停食,避免弱肉强食。食用鱼及亲鱼,运输前3-4天停止喂料,并经拉网锻炼或者蓄养。
4、水质水温:运鱼的水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有机质含量少,水温相对较低。因为水温较高,鱼的新陈代谢旺盛,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到一定的浓度后鱼就会昏迷以至死亡。可选择山泉水,一般池塘水不宜作运输用水,原因是池塘水有机质多,生物数量多,运输途中要消耗大量的氧。在运输过程中,鱼类不断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和氨等代谢产物,加入天然沸石来吸附水中的氨等有害气体。运输水温 为6~15℃,以10℃为宜。过高的水温导致草鱼呼吸作用加强,对水中的溶氧消耗比较快,不利于长途运输。如水温过高或在高温季节运输时,可以通过冰块来调节水温。冰块以纯冰为好,冰块里不能含有如漂白粉之类的消毒药物或其它化工物质等。否则,这些物质会对鱼体产生刺激性影响鱼体的活力。夏秋季高温季节运输鱼最好在晚上进行,避免白天阳光曝晒。
5、运鱼密度:运鱼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鱼的生猛程度。一股情况下,运输时间为2~3小时,可运700~800公斤鱼/立方水体;3~5小时,可运500~600公斤鱼/立方水体;5~7小时的,运输量为400~500公斤鱼/立方水体.
6、选择性缩短运输时间: 由于运输容器体积小,承载能力有限,长时间运输极易使水体中的理化指标超标,一般经过5小时左右的运输,水中溶氧不足、二氧化碳增加、PH升高和氨氮过高极为常见,这种情况下鱼体的应激胁迫时有发生。运输时间应参照运输当天气温、鱼种的耐低氧能力和运输密度,如银鲳、黄姑鱼和日本黄姑鱼等活动性强的鱼种运输时间宜控制在6小时之内,大部分鱼一次性运输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在具体实施时,不应超过运输时间上限,因为越是到运输后期,应激胁迫发生的概率越高,此时若有应激发生,鱼体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因此,为了确保运输安全,要严格控制运输时间,如需作长途运输,应采取过输过程中及时更换容器水体或者建立运输中转的方式解决。
7、注意抓鱼、运输操作规范性:选择在凉爽天气时,尽量避开高温期,采用柔软且大小合适的网具,动作要轻缓,避免鱼体损伤引起的体表出血、体内渗透压失衡和呼吸频率加剧等。从吊网将鱼拉到库边,动作要轻要慢,避免鱼拥挤摩擦受伤、应激。到库边捡鱼时,网口要设大,顺着鱼的方向,用一只手将鱼托起,顺鱼到装有水的水桶中,避免用2只手抓住鱼体,鱼要扳动,会加剧鱼的受伤和应激。整个装鱼过程,要轻,要快,鱼不离水。控制单个容器的活鱼容器的活鱼数量,运输密度过高容易产生低氧胁迫。在活鱼装入前,还要及时使用增氧设备,避免水环境因子改变过快,减少鱼体应激反应。鱼体体色变黑、呼吸异常和身体失衡等都是鱼体受应激的表现,一旦发现有此类现象,应立即停止装载,将活鱼放回暂养池,并向池内注入大量新水,直至鱼体恢复正常。
8、添加抗应激药物
除以上措施外,还可以根据应激胁迫的作用机理,采用添加抗应激药物方法,阻断应激胁迫通路,降低应激发生概率。现在的应激药物主要成分为微量营养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矿物元素、免疫多糖、中草药及氨基酸等,市售抗应激药物有:应激灵、抗应激灵和VC应激灵等,有复合型液体和粉剂两种。运输前期在饲料中酌量添加抗应激药物投喂(添加量为每千克饲料10克应激灵)或者在运输时在水体中掺入适量抗应激药物(每立方米水体添加10克—15克应激灵),具有削弱应激因子的影响、减轻运输胁迫症状和增强机能免疫功能的作用,使机体适应新运输环境,提高活鱼运输存活率,效果十分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