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虫子的悲哀 于 2012-6-2 17:39 编辑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在北京最大的海鲜市场——“京深海鲜”里,许多商户为了避免活鱼在长途运输中受伤,保证其新鲜度,会往运送活鱼的水箱里倒入一种名为“丁香油水门汀”的麻醉药物。这种化学药物如果超剂量使用,人体会出现晕眩、恶心等症状。
虽然没出给消费者造成什么人身伤害,但也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担心。有专家指出,考虑到麻醉药品的休药期问题,而活鱼运输后直接在市场上销售,鱼体残留的麻醉剂不能及时分解,因此不建议活鱼运输中使用麻醉剂!对于这一观点,我觉得真的太绝对了,一棒子打死人。
提到“麻醉”一词,北京市水产批发行业协会会长叶先生说并不陌生,“这是活鱼运输发展的一个产物”。 叶会长介绍,近些年活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产地和销售地距离较远,运输过程中鱼与鱼直接互相碰撞容易受伤,有时候半车鱼都会死掉。 叶会长举例说,在运输途中或者在卸鱼时候加入麻醉剂类似于在苹果上打防虫剂,洗干净了也对身体没什么危害。“这只是一种方法,老百姓可能因不了解会担心,但我们也从未发现过因麻醉产生的问题。”叶会长说。 活鱼运输中使用麻醉剂有没有危害,回答是也许有,但可消除!
就如上述报道所说, 这种化学药物如果超剂量使用,人体会出现晕眩、恶心等症状 。很多麻醉剂都是一样,超剂量使用都会出问题。如果运输途中,适当使用某些麻醉剂,运到市场时麻醉剂一分解殆尽,这是没问题的!再者说,可用于活鱼运输的麻醉剂又不是只有上述 “香油水门汀 ”一种,还有其他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的麻醉剂呢?如果只因为“ 香油水门汀 ”事件,就完全否定麻醉剂在活鱼运输中的作用,这也太...............
除了 香油水门汀 ,这种麻醉剂,生产上还用到什么药物来对活鱼进行麻醉运输呢?
1、巴比妥钠
把活鱼放入13.3*10-6的巴比妥钠溶液内运输,不久就呈昏迷状态,腹部向上,呼吸减慢,不游动。在水温10度时,能麻醉十多个小时,放入清水后5到10分钟,就能缓慢苏醒。
2、苯巴比妥钠或戊巴比妥钠
可按每一公斤体重0.1mg肌肉注射。鱼经麻醉后,仰浮于水面,呼吸缓慢。如途中发现鱼有跳跃冲撞时,表示药量不足,应再予以注射适当药物,达到麻醉为止。此法用于运输,药效时间可达8到20个小时。戊巴比妥钠药效反应迅速,但作用时间稍短。
3、水合戊醛
用浓度为3.1~3.1g/L的药液浸浴2~3分钟,达到麻醉状态后进行运输。缺点是药效时间较短,可供短途运输。
4、乙醚(或95%的酒精)
用药棉沾乙醚(体重2~3公斤鱼用05~0.8ml)塞入鱼口内,2~3分钟后鱼就麻醉,再将鱼放入清水桶或包在水草或湿布内运输,一个可麻醉2~3小时,此法简单易行,效果亦好。
5、碳酸氢钠(小苏打)
是一种廉价易得的鱼用麻醉剂,适宜的计量为150~600mg/KG。在水温22度时,存活时间在6~13小时。此法安全可靠而且无毒。运输前预先配置成6.75%的碳酸氢钠溶液和3.95%的硫酸溶液待用。如配置100mg/L的药液2000ml,可将这两种溶液各1000ml徐徐加入水中搅匀即成。如果提高浓度和增加水中溶氧效果则更好。
6、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对水产动物也具有较好的麻醉作用。一般认为二氧化碳的最佳浓度为500mg/KG,该浓度下鱼苗可存活215小时,存活率95%。二氧化碳作为活鱼运输麻醉剂具有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水中注入一定量等体积混合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使鱼快速进入休眠状态,达到目的地后,放入清水中,只需要几分钟鱼变可苏醒,当塑料袋的密封性良好时,该操作一般可使运输对象保持休眠状态30~40个小时。
7、ms-222
作为美国FDA批准的唯一活鱼运输麻醉剂,MS-222具有镇静作用,在美国用于三文鱼的长途运输,以保证三文鱼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以及上市的新鲜度。
国外产品商品名:MS-222,Finquel,Metacaine等 国内产品商品名:鱼保安、鱼安定、鱼静安等
MS-222,是效果很好、使用很广泛的一种活鱼运输麻醉剂,MS-222进入鱼体后,主要蓄积于脾脏、肝脏,在肌肉中含量甚微。 试验证明,MS-222麻醉的起效时间短、药物代谢快导致药物残留小,在活鱼到达目的地后换成清水10~20分钟后,鱼儿即可苏醒,MS-222对鱼、人较安全,因而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鱼的运输。
除了用上述化学方法麻醉活鱼外,还可以进行物理麻醉。
低温麻醉是生产上常用的物理麻醉,一般通过冷藏或冰水进行降温,每小时降温速度不超过4度。低温麻醉程度浅,一般与麻醉剂合用,以减少麻醉剂的使用量。
总之个人觉得,活鱼麻醉运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唯一要注意的是合理选择麻醉剂,添加合理剂量,尽量选择安全可靠,无毒的麻醉方式,给广大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