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
(一)分类地位 罗氏沼虾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 (Natantia)、真虾派(Carider)、长臂虾科.(Palaemonidae)、沼虾属(Macrobrachium),学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DeMan)]。沼虾属种类很多,我国内陆淡水水域盛产的青虾,即日本沼虾(M.niponense)及海南沼虾(M.hainanense),在分类上与罗氏沼虾是同属的,但个体较小,属中型虾类。
(二)形态特征 罗氏沼虾体色淡青蓝色,间有棕黄色斑纹,体躯肥壮,比对虾粗短,也由20节组成。头胸部较粗大,腹部自前向后逐渐变小,末端尖细。
头胸甲的额角较长,末端向上弯。齿式为12—15/10—13,头胸甲上有胃上刺,触角刺和肝刺。腹部第二节的侧甲覆盖于第一和第三节侧甲之上。
罗氏沼虾的附肢共19对,头部5对,分别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和两对小颚,后三对附肢与胸部的三对颚足共同组成口器,与摄食有关。胸部8对,包括三对颚足和五对步足。罗氏沼虾的第一步足和第二步足呈钳状,第二步足较其他步足粗大,尤其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发达,呈蔚蓝色,显得格外壮观。第三对步足不呈钳形,与第四、五对步足皆呈爪状。雌性第四、五步足基部之间的腹甲上没有纳精囊。腹部附肢6对,除尾节外,每节具附肢一对。前5对为游泳足,除司游泳外,还用来抱卵。雄性的第一对游泳足不构成交接器。尾肢和尾节构成尾扇,使身体升降和向后弹跳。
二、生活习性
(一)水温 罗氏沼虾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虾类,能适应水温范围为15—34℃。最适宜水温范围25—30℃,亲虾饲养最适宜水温为27—28℃。一般认为35℃为其临界水温。本种不能忍耐温度剧变,如果水温由27℃突然下降到18℃,成虾表现急躁不安,沿壁狂游,并大批蜕皮,此时最易出现同类相残。对低温适应性差,水温18℃时活动减弱,16—17℃时反应迟钝,开始不摄食。水温14℃连续几天就会死亡。故在我国养殖,冬季要做好越冬保温工作(海南岛除外)。
水温对于幼体的变态发育影响很大。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幼体变态时间越短。水温29℃时,90%以上的幼体完成变态约需35天,26℃需42天,25℃需45天,23℃需51天。 (二)盐度 幼虾和成虾均能在淡水和半咸水中生活,卵也能在淡水和半咸水中孵化。但幼体的变态一定要在半咸水中进行,如放进淡水中,几小时后出现麻痹,接着死亡。罗氏沼虾属于溯河性生物,能耐受盐度的一定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也是有限的,以相对密度1.005—1.010为宜。根据观察,相对密度达1.025以上,成虾连续生长几天也会出现死亡。高盐度对幼体变态也不利,在相对密度1.025的海水中培养受精卵,胚胎出现脱水现象,无法发育。养殖在微盐度(0—4)可促进生长并减少残食,盐度0.25—0.75可获得良好的生长率,盐度12以下生长正常。
(三)光 幼体大多数在夜间孵出,趋光性很强。但成虾明显的负趋光性,白天潜伏生活,夜间进行活动。蜕壳大多在夜间,但生殖个体白天也进行积极的交配活动。
在幼体阶段要避免阳光直射,在设计幼体饲养的水池时,要注意阳光约为1000—4000 lx。池水太浅(20cm左右的水深),光线透过率大,对幼体发育不利。据Fujimura(1970)报道,幼体在发育的最后阶段对于直射阳光特别敏感,直射光使幼体的色素变白,将导致幼体的大量死亡。
(四)pH 幼体和成虾的饲养一般认为在pH7—8之间的水为宜,引起pH降低的原因很多,如水质污染和过剩的饲料发酵均能引起pH的下降。
(五)溶解氧(DO) 耗氧率幼体为1.04mg/g·h,成虾为0.94—1.48mg/g·h。窒息点幼体为1.60—0.96mg/L,成虾为1.04—0.83mg/L。在水温25—30℃时,DO2.25—2.75mg/L为最低含量。幼体培育DO要高于3mg/L,养成时DO在5mg儿以上生长良好。
(六)残食 好斗性是沼虾的一种特殊的生物学特征,也是人工养殖,特别是密度较高的养殖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十分饥饿时,甚至会出现同类相食。一般是雄虾要吃掉它的同类,但没有发现雌虾吃同类的现象。蜕壳虾最容易受攻击,大个体袭击小个体,亦有几尾小虾一起攻击一尾大虾。好斗性强的雌雄个体比好斗性弱的生长快。在养成中减少互残的措施是在池内设隐蔽物;合适的投饵量;增加投饵次数;单性养殖;虾池含钙量在100×10-6以下,可减少残食;保持肥水养殖。
三、分 布
罗氏沼虾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域的热带或亚热带淡水水域中。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的淡水或半咸水中。有的离海岸200km的内陆亦有发现,但在受潮水影响的河口地带较多。河川、湖泊、池塘、灌溉渠,甚至稻田中均能栖息。
四、食 性
罗氏沼虾是杂食性,摄食频繁且贪婪。不同的发育、生长阶段,对食物的要求不同。溞状幼体主要食浮游动物,经淡化后的幼体变成杂食性。在幼虾阶段,主要以水生昆虫、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动物尸体及有机碎屑、幼嫩植物碎片等为食。成虾阶段食物更杂,动物性饲料包括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蚯蚓、小鱼虾以及动物尸体等;植物性饲料包括鲜嫩的水生植物、附着性藻类、谷物、豆类等。人工养殖的食物组成以人工投喂商品饵料为主,天然饲料为辅。
五、蜕皮与生长
罗氏沼虾蜕皮频率与对虾有相似之处,早期蜕皮间隔时间短,后期长。罗氏沼虾生长快,个体大。但不同性别,生长速度有很大差异。通常在性成熟以前,雌雄个体大小相差不大,但接近性成熟时雌虾生长速度下降,因它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供给卵巢发育之需要。雄虾由于性腺发育不象卵巢那样需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生长仍比较快。据报道,同一批虾苗经5个多月饲养,雄虾平均体重25.38g,体长8.97cm,最大个体体长15.4cm,体重130g。雌虾平均体重15.49g,体长7.91cm,最大个体体长11—12cm,体重50—60g。两者相比,雄虾最大体重为雌虾的4倍,雄虾平均体重为雌虾的1.63倍。此时,有部分已达性成熟。
六、繁 殖
(一)雌雄虾的区别 罗氏沼虾雌雄异体,两性的特征可以用肉眼加以区别:
1.在同一年龄中,雄性个体比雌性大。
2.雄性第二步足特别长大,性成熟个体,大大超过身体的长度,呈蔚蓝色。雌性的一般不超过体长,呈灰蓝色。
3.接近成熟的雌虾,腹肢比较发达,纤毛丛生用以附卵,侧甲延长,形成抱卵腔。
4.雄虾生殖孔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雌虾生殖孔开口于第三对步足基部。
5.成熟的雌虾卵巢十分发达,透过头胸甲可看到橙黄色的卵巢。
6.雄虾第二游泳足的内肢内侧,除具一内附肢外,还有一棒状的雄性附肢,雌虾无雄性附肢。
(二)交配 罗氏沼虾交配前必须蜕壳,一般蜕壳后3—6h左右便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雄虾生殖孔紧靠雌虾的腹面,射出精荚(或称精索)黏附贮存在雌虾第四、五对步足基部之间,呈一胶状块。整个交配动作在几分钟内完成。交配后大约24h内产卵。林绍文(1969)报道,一般交配后6—20h产卵。也观察到延长一天以上产卵的现象。交配后移出雄虾。
(三)产卵 产卵过程可能持续4—6h。雌虾多在夜间产卵,对强光反应迟钝,忽而卷曲身体成弓形,忽而伸直腹部微微向前游动。产出的卵呈橙黄色,附着于雌虾的第1—4对游泳足的刚毛上,卵粒黏结呈葡萄串状,一直被保护到孵化。抱卵期间雌虾经常摆动。游泳足,产生水流。使胚胎获得充足的氧气,并经常用第一对步足排除死卵和异物。未受精的卵在2—3天内自行脱落。
卵的形状呈椭圆形,卵长径大约0.6mm,短径为0.5mm,重量约0.1mg,产卵量随个体大小,营养丰欠而异。体长12—13cra的雌虾每次产卵量1万—3万粒,16—18cm的中型雌虾每次产卵量6万—7万粒,20cm以上的大型雌虾,产卵量10万—20万粒,最多可达25万粒。
卵子孵化后,亲虾卵巢又逐渐成熟,接着又蜕壳、交尾和产卵,两次产卵相隔时间为23—31天左右。如果水温及其他条件适宜,亲虾可常年产卵。据记录,同一尾虾一年可产卵7次,一般产卵4次。据广东水产研究所报道,一尾雌虾在85天中最多能产卵4次。
(四)胚胎发育 罗氏沼虾的卵为橙黄色,细胞质分布于卵的表面。卵裂为表面分裂型。根据上海水产研究所初步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如下:
水温26℃时,卵产出后3—4h开始分裂,6h后出现8细胞,24—28h卵裂完成。
48—72h出现浅的凹陷,形成原肠胚。
第4天(96h)在原肠部位开始出现透明无色隆起,为大触角的雏芽。接着,复眼的雏芽也出现,在原肠下方出现一列深蓝色的细胞为心脏的胚芽。
第9天后眼呈新月形,心脏开始跳动,卵黄减少。
第13天后眼为圆形,肉眼可见。肌肉出现收缩。
第15天后腹部伸长分节。
第18天后头胸甲明显可见。尾部包在头的上方。消化道蠕动明显,卵体积增大,卵的长轴约0.8mm。幼体不久从头尾部破膜而出。
卵的颜色,从外形观察,第8天前 卵一般呈黄色,第9—15天卵由淡黄色转为淡灰色。15天后,卵逐渐由淡灰色转透明。卵颜色的转变和卵内卵黄的转化是相一致的。
罗氏沼虾的受精卵一般孵化率很高。在淡水或半咸淡水中都能正常孵化,但孵化出来的幼体必须在半咸水中生长发育。在淡水中幼体2—3天则死亡。幼体可在盐度8—17中正常发育,某些发育阶段甚至可以在盐度6以下。幼体在盐度25会出现死亡。
(五)幼体发育 罗氏沼虾的无节幼体阶段在卵中度过。孵出的幼体已是涵状幼体后期,能主动游泳。游泳的姿态是头向下,作倒退运动,类似对虾的糠虾幼体的运动姿态,具有趋光性。幼体从孵化到变态为幼虾,要经过多次蜕皮。林绍文将溞状幼体分为8期,宇野宽等则分为11期。现将各期幼体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归纳如表12—3。
表12—3 罗氏沼虾各期幼体的主要特征及生活习性(26—28℃)
幼体期 培育
(天) 平均体长
(mm) 主要特征 生活习性
Ⅰ 1—2 1.73 眼无柄,第二触角鞭未分节,步足3对,尾节与第六腹节未分开 浮游生活,游动时,整个身体呈倒置向后运动。有明显趋光性和集群。不摄食,以卵黄为营养
Ⅱ 3—4 1.87 眼有柄,有眼上刺,步足5对 开姑摄食,可投喂囟虫幼体
Ⅲ 5—6 2.18 额角背齿一个,第二触角鞭2节,尾节与第六腹节分开 卵黄消失,大量摄食
Ⅳ 7—8 2.58 额角背齿2个,触角鞭3节,尾肢内、外皆具刚毛 集群和趋光性有所减弱
Ⅴ 9—10 2.87 额角背齿2个。触角鞭4节,尾节出现侧刺一对 食量增加,喜食鱼肉碎片
Ⅵ 11—12 3.88 腹肢雏芽出现,尾节侧刺2对,触角鞭6节 个体差异明显,分散活力
Ⅶ 13—14 4.29 腹肢芽延长分成内、外肢,皆缺刚毛,额角背齿2个,触角鞭6节,尾节侧刺2对 生活习性如前期
Ⅷ 15—16 4.73 腹肢的外侧有刚毛,内肢无。触角鞭7节,额角背齿2个,尾节侧刺2对,第一、二步足不完全的螯 出现向后倒退呈直线运动,又喜集群和弹跳
Ⅸ 18—19 5.48 腹肢内外肢均具刚毛,内肢内侧出现棒状附肢。第一、二步足出现完全的螯,触角鞭9节 向后倒退呈直线运动更加明显,喜弹跳
Ⅹ 20—21 6.18 额角背齿3—5个。触角鞭11—13对 争食现象明显,趋光性强
Ⅺ 23—25 6.85 额角齿约11/2,触角鞭15节,尾节侧刺为一对,体色淡化 出现垂直旋转运动,即将变态为幼虾
仔虾 25—27 6.54 额角齿11/5—6,触角鞭32节或更多,尾节具背刺2对 水平游泳,底栖生活杂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