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渔民同乐 于 2015-10-14 14:17 编辑
一条鱼,从烟波浩渺的梁子湖(古城樊湖)游过蜿蜒九十九里长港,在孙权东吴都城的武昌演绎出一篇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三国史诗。 一条鱼,游弋于中华古韵文的海洋里,被孟浩然、杜甫、杜牧、苏轼、王安石、范成大、岑参、马祖常等文人墨客吟颂不已,绵延一千七百余年,经久不衰。 还是这条鱼,用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衍出今天丰富多彩的武昌鱼文化,诗词、历史、旅游、烹饪、节庆、民间文学等等一应俱全,绽放出五彩斑斓的似锦繁花,令人目不暇接。 令人怀念和自豪的还有一代伟人毛主席对武昌鱼倾注的深情厚意,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让武昌鱼游出樊口、蜚声中外。 随着我国鱼类分类学和养殖学的不断发展,武昌鱼逐渐打开了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游进了顶级鱼类专家的视野,并于1955年由易伯鲁教授正式命名为团头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也是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人工驯化成功的第一个淡水养殖品种。由于抗病力强、成活率高、脂多味美,在水产工作者的养殖研究和推广下,团头鲂很快跃升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年产量已达70多万吨。 在团头鲂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些人物让我们敬佩和感激。易伯鲁教授,鉴定并命名团头鲂,被尊称为“武昌鱼之父”;曹文宣院士,开展团头鲂的生物学研究,为其人工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柯鸿文教授,成功实现团头鲂人工繁殖和驯化的女科学家;杨干荣教授,先后制定了团头鲂及其鱼苗、鱼种国家级质量标准,是国家级团头鲂原种场的奠基人;陈楚星所长,终身致力于团头鲂的应用和推广,为团头鲂走向全国做出了较大贡献;李思发教授,选育出团头鲂新品种“浦江1号”,推动了团头鲂产业的新发展。 在这些科学工作者的引领下,一批批科研工作者专注于团头鲂产业发展的研究,包括其人工养殖技术、遗传选育、病害防控、饲料营养、基因组资源发掘等各个方面。据此,在团头鲂命名60周年来临之际,特组织召开团头鲂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诚邀相关领域各界同仁踊跃参会,就团头鲂产业发展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作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全面推进我国团头鲂的产业和科学研究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持续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