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0
- UID
- 8809
- 积分
- 1424
- 主题
- 4
- 帖子
- 440
- 精华
- 3
- 经验
- 1424 点
- 金币
- 3489 元
- 注册时间
- 2011-8-9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440
- 精华
- 3
- 经验
- 1424 点
- 金币
- 3489 元
- 注册时间
- 2011-8-9
|

养殖鱼类的形体指标分析
饲料中矿物元素的组成和含量与养殖鱼类的形体有很大的关系,在养殖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饲料矿物元素组成、营养水平的调节对养殖鱼类形体的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对鱼体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而产生影响;同时,也通过对代谢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对养殖鱼类的形体产生重大影响,如饲料中磷供给不足时,除了严重影响骨骼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外,还将抑制鱼体对饲料脂肪的氧化分解速度、影响脂肪氧化供能效率,并对生长速度产生抑制作用,还导致鱼体肌肉、内脏和肠系膜积累过多的脂肪,使鱼体内脏比、肝胰脏比显著增加,鱼体出现“大肚”、“短胖”的形体。
关于鱼类的几何体型,通常是比较鱼体三条几何轴线的相对比例。条几何轴线分别为:①头尾轴、又称主轴,为自头的前端至尾的末端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条轴线,②背腹轴、又称纵轴,为自背部最高处通过头尾轴至腹部的一条轴线; ③左右轴、又称横轴,为自左至右(或右至左)与头尾轴、背腹轴成垂直的一条轴线。
鱼类由于生活习性及栖息环境的不同,产生多种多样的体型,其中较常见的有下列几种。①纺缍型,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整个鱼体头尾稍尖,中部大,形如梭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体型。这种体型适于游泳,动作迅速,多生活于水的中上层,如淡水中的草鱼、鲤鱼、鲫鱼等都属于此类型。②侧扁型,头尾轴较短,背腹轴相对较长,左右轴更短。体短而高,左右侧扁。这种体型也很常见。游泳不快,行动缓慢,多生活于中、下层水流较缓处,如淡水的团头鲂、长春鳊,海水中的鲳和许多珊瑚礁鱼类。 ③平扁型,头尾轴一般,背腹轴最短,左右轴较长。体背腹平扁,左右宽阔。这类体型的鱼行动缓慢,适于底层生活如淡水中平鳍鳅科的某些鱼,海洋中的虹、鳐、鲼鲸鱼和其它脊椎动物的方位 ④棍棒型,头尾轴极长,背腹轴和左右轴均短,且略相等。体呈棍棒状。这类体型的鱼一般动作缓慢,适于水底穴居或穿绕于水底的礁石岩缝之间,如淡水中的鳗鲡、黄鳝等。上述四种为基本体型,除外还有许多独特的类型,尤其是海洋鱼类更为多样。
鱼类的正常生长应该建立在鱼类骨骼系统的正常发育、生长的基础上,有了好的骨骼系统才可能有正常的肌肉系统的发育和生长、才可能保持正常的形态。在养殖实际生产中,饲料物质对养殖鱼类的形体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矿物质元素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矿物质元素如锰、Zn、磷等供给不足时,鱼体骨骼系统不能正常第生长和发育,鱼体的头骨、鳃盖骨、脊椎骨等会出现畸形,导致鱼体出现头部畸形、整个鱼体畸形等现象。同时,更多的是关注鱼体“长条形”与“短胖形”、鱼体“过瘦”、“过肥”等情况。市场和消费习惯要求鱼体内脏重量少即鱼体内脏比小,鱼体背部较宽、且肉多,鱼体长度适中而不要过长或过短。
如何使用鱼体“三轴”来描述、确定鱼体的形体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一个特定种类的鱼,根据“三轴”指标来确定其体型的类型是可以,可以分出如“侧扁型”、“纺缍型”、“棍棒型”等。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种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形体受到饲料、水域环境等的影响,其形体的类别一般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是,由于内脏重量显著增加、或主轴生长受到抑制等,可能会导致其形体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该种鱼类的市场接受程度、或影响到鱼体的生长速度。即在不影响鱼体形体主要类别发生的情况下的形体变化如何描述?每种鱼类有一定的“三轴”比例,但是,我们目前缺少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根据我们已经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饲料中矿物元素供给量、矿物元素之间比例关系的调整,可以对养殖鱼类的体长生长率、体重/体长比、内脏比、肝胰脏比、肥满度等鱼体形体进行控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
鱼体的形体指标
鱼类形体的划分与描述早期是在对鱼类进行分类时采用,而近年来由于养殖鱼类的形体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市场对于养殖鱼类的形体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在饲料研究和养殖生产中逐渐对养殖鱼类的形体给予了适当的关注。市场、消费者对于养殖鱼类形体和体色的要求,主要是鉴于养殖鱼类、尤其是使用饲料养殖的鱼类在形体、体色方面与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鱼类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加之对于饲料养殖鱼类在食用安全性、风味等方面的心理作用,由此产生对饲料养殖鱼类的一种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饲料研究、养殖生产也就产生了希望养殖的鱼类的体色、形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与自然环境生长鱼类的特征的基本要求。
鱼类形体特征应该包括几何形体特征和重量参数形体特征二个方面。首先是几何形体希望尽可能是“长条形”、“小肚形”的鱼体,而同时又要求鱼体个体重量较重、鱼体可食用部分重量比例较高。由于不同种类的鱼其形体指标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一般是依据该种鱼类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鱼类的形体作为标准样本来对养殖鱼类的形体进行判断和描述。
①以鱼体“三轴”指标确定鱼体的几何形体。头尾轴可以测量鱼体的体长,背腹轴采用鱼体体高指标,左右轴采用鱼体体宽指标,对于不同种类、同种类不同养殖条件下的鱼体计算体长∶体高∶体宽“三轴”比例,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合于市场需求的“三轴”比例鱼体,在饲料配方、尤其是矿物质配方筛选时将“三轴”比例纳入选择指标。
②肥满度与内脏指比标结合进行重量形体的评价。肥满度(CF)=鱼体重(g)/鱼体长(cm)3×100%,对于自然环境中的鱼类而言,肥满度数值越大表明鱼体越肥,应该能够更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鱼体肠系膜脂肪、体侧脂肪的增加,或者肝胰脏重量的增加等,均可以使鱼体肥满度显著增加,从而出现“肥胖型”鱼体,降低市场适应能力。此时,应该再结合鱼体内脏比进行评价。内脏比=鱼体内脏重量(不含性腺、肾脏、心脏)/体重,内脏比小表明鱼体可食用部分的重量比例高。如果养殖鱼体的肥满度值较大、内脏比较小,表明鱼体的肥度不是由于内脏重量增加造成的,真实地是鱼体肥度增加的结果;相反,如果肥满度值较大、内脏比也较大,则表明鱼体的肥满度增加可能是鱼体内脏重量增加、鱼体可食用部分重量并没有增加的结果。
③体重/体长比
体重/体长比=鱼体体重(g)/鱼体长度(cm),即单位鱼体体长的重量。体重/体长比愈大,表明鱼体单位体长的重量愈大,如果结合鱼体内脏比也较小的话,则表明鱼体的肥度大、鱼体可食用部分较多;如果体重/体长比愈小,表明鱼体单位体长的重量小,鱼体向长条形方向发展,鱼体体形细长或鱼体偏瘦。
④内脏比
内脏比=内脏重量(g)×100%/体重(g),在实际解剖时,内脏一般是指鱼体肠道(含肠道细膜脂肪)、肝胰脏、胆囊、脾脏和鱼体体侧脂肪,这部分是不可食用的。对于性成熟的鱼,其性腺一般不计算在内脏重量内。内脏比的大小可以反映鱼体不可食用部分占鱼体体重的百分比,希望内脏比小一点为好。
⑤肝胰脏比
肝胰脏比=肝胰脏比重量(g)×100%/鱼体体重(g)。肝胰脏比本来不是直接反映鱼体形体的指标,但是,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多数鱼体会由于产生脂肪肝是肝胰脏重量和体积均增大的情况。因此,肝胰脏比既可以反映鱼体脂肪肝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反映出鱼体形体的变化趋势。
针对鱼体形体参数和养殖鱼类市场对形体的要求,建议在进行饲料配方筛选、尤其是矿物质元素配方筛选的时候,在进行饲料养殖效果评价的时候,除了常规的体重生长速度指标外,应该增加鱼体的形体指标,这样可以使养殖鱼类的形体尽可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些形体指标包括鱼体体长生长速度,实际上对应的就是鱼体主轴骨骼系统的生长速度;鱼体体宽生长速度,实际对应的是鱼体横轴骨骼系统的生长速度;鱼体体高生长速度,实际上对应的就是鱼体纵轴骨骼系统的生长速度。根据鱼体三轴骨骼系统的生长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市场需要的养殖鱼类的形体。
关于饲料矿物元素对草鱼形体的影响,林仕梅等(2000)采用11因素、2水平的L12(211)正交表设计Fe、Cu、Mn、 Zn、 Co、 I、 Se、Cr、Ca、 P、 Mg共11种矿物质元素对草鱼体重生长和体长生长率的影响,在试验的11种微量、常量元素中,Fe、Cu、Zn、Co、I、Ca的用量在常规水平上增加50%、Cr的用量为0.5mg/kg时使草鱼的体长生长率增加,以Fe、Cu、Ca更为明显,这表明促进了草鱼主轴骨骼的生长;同时,Fe、Cu、Mn、Zn、I、Mg的用量在常规水平增加50%时均有降低草鱼肥满度的作用,可能使内脏重量、肝胰脏重量减小的作用结果。上述结果表明这些矿物质在现有草鱼需要量水平上进一步增加用量可以提高草鱼的体长生长率、影响草鱼的肥满度。具有促进草鱼主轴骨骼生长的作用结果。
关于饲料矿物元素对鲫鱼形体的影响,郭建林等(2007)以肥满度、内脏比、肝胰脏比和性腺比等指标来反映Fe、Cu、Mn、Zn对异育银鲫形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补充量的增加,肥满度、内脏比和肝胰脏比下降,性腺比略有下降。肥满度、内脏比、肝胰脏比和性腺比随着Cu补充量的增加而上升。随着Mn补充量的增加,肥满度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内脏比、肝胰脏比和性腺比上升。随着Zn补充量的增加,肥满度和肝胰脏比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内脏比和性腺比则下降。这表明在饲料中补充Fe和Zn能使异育银鲫体长生长大于体重生长,其体形向“长条形”发展,而补充Cu和Mn使异育银鲫体重生长大于体长生长,使鱼体向“肥壮形”发展。这与叶元土等(2003)对斑点叉尾鮰的报道是相一致的。
关于斑点叉尾鮰,叶元土等(2003)研究表明,Fe、Zn、I的增加可使体长/体重比增加、使体长生长快于体重的增长,其结果使鱼体向“长条形”发展;而Cu、Mn、Co、Se、Cr、Ca、P、Mg的增加使体长/体重的值减小,可使体重的增长大于体长的生长,使鱼体向“肥”、“粗壮”体型发展。
在对黄颡鱼蒋蓉(2006)的研究中表明,Fe、Mn和Zn的增加对肥满度生长有利,且更有利于鱼体肌肉生长,使鱼体向“肥”、“粗壮”体型发展。这表明微量元素对不同鱼的形体影响是有区别的,这可能与鱼的种类、微量元素的补充量和水体环境有关。
对胡子鲶(糖精等2007)的研究表明,在饲料中补充Zn对胡子鲶体长生长率的影响最大, Zn的补充有利于提高胡子鲶的体长生长率,并有效提高鱼体的肥满度;随Cu、Fe的补充量的增加胡子鲶体长生长率提高,肥满度差异不大;Mn的补充在各浓度水平对胡子鲶的体长生长率、肥满度都没有很大的影响。Mn的补充量能够满足胡子鲶的生长的需要,未表现不良影响。Cu的补充量从3.5~9.5mg/kg时,肝胰脏指数从1.89降到1.11。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微量元素的补充对鱼体形体进行调节是可行的,但必须在鱼体、肌肉安全限量范围之内。
表1-4 翘嘴红鮊体重范围与口裂宽度、颗粒直径及颗粒长度关系
Table 1-4 The relations between weight range and cleft mouth wide feed particle
养殖一龄 养殖二龄 养殖三龄
体重范围(g) 0~50 50~400 400~800
口裂宽度(cm) 0~0.8 0.8~1.6 1.6~2.2
颗粒直径(cm) 0~0.2 0.2~0.4 0.4~0.5
颗粒长度(cm) 0~0.4~0.6 0.4~0.8~1.2 0.8~1.0~1.5
草鱼、青鱼原种亲鱼体长-体重方程(李思发,,2001)
种类 性别 体长-体重相关方程 相关系数 肥满度
草鱼 ♀ W=4.714×10-2L2.766 0.932 1.96±0.22
♂ W=7.467×10-2L2.667 0.875
♀+♂ W=5.333×10-2L2.746 0.922
青鱼 ♀ W=1.782×10-2L2.965 0.990 2.17±0.31
♂ W=1.357×10-2L3.519 0.950
♀+♂ W=7.662×10-3L3.146 0.980
团头鲂 W=0.0162L3.118 0.918 一龄3.17;二龄2.97,三龄2.87 |
-
总评分: 经验 + 20
金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