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水产前沿唐东东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5月31日,“2018全球水产养殖论坛”于福建福州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携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生态养殖、技术创新、跨界合作等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业界权威,分享最新动态,深化交流合作、共谋产业发展。 同时,论坛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以及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大会邀请了国内外水产行业的业界精英和专家学者前来参与,与会人数近500人。 会上,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条法处处长顾卫兵做了《农业对外合作概况与政策》的报告。据介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开展,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企业已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业对外投资,投资农业对外合作企业项目500多个,累计投资额1800亿元。与140多个国家以及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关系。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援建270多个农业项目,对外派遣农业技术专家超过2000人。 尽管成绩斐然,但仍存在几个问题:1、投资规模偏小。2、产业布局不完善,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链的中游,而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项目较少。3、国内省份间发展不平衡。国内的投资主体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个别经济发达、沿海跨境以及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4、海外投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国家支持做大做强农业走出去工程项目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实施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2017年认定首批10个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10个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其二是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农跨国企业集团。 与此同时,国家“一带一路”因其辐射区域的渔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水产养殖和加工技术合作需求大,也为渔业对外合作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了部分成绩,如完善了境外渔业合作开发配套服务设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企业;积极开展水产养殖合作;打造高素质的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水产品国际贸易;积极参与国际渔业事务,开展双多边渔业合作。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