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1982年高考,我考上了上海水产大学渔业经济与管理系,读书期间,我知道中华鳖已经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中华鳖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繁殖和养殖,而且至今方兴未艾。 一、发展过程 到目前为止,中华鳖人工养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起步发展阶段。开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养殖,而是捕捉野生中华鳖进行储养,养一段时间后,销往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时间和空间赚取差价。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为快速发展阶段。在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华鳖的价值被过分挖掘,导致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市场价格飞涨,直接刺激了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规模和产量每年都翻一番。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到2005年,为下滑调整期。虽然市场价格和发展速度降下来了,但是绝多量依然很大,该产业处于寻底过程中。第四阶段,从2006年到现在,中华鳖养殖业经过大浪淘沙和千锤百炼逐步走向集中,养殖技术日益先进,管理方法日益科学,经济效益日益提高,让人们看到新的希望。 二、关键环节 养鳖场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地方。水源一般为河流、湖泊或水库、池塘或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质良好的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这样能自由调节水温。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渗透性较差的壤土或粘土为佳,底土上层铺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以利于中华鳖栖息和冬眠。但沙粒宜细不宜粗,否则易使中华鳖的皮肤受伤而得病。酸性土壤或盐碱土不宜建养鳖池。鳖池应建造在光照良好、环境安静、背风向阳的地方。此外,还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电源、能源和饲料供应是否充足等。 中华鳖的生长发育一般可分为稚鳖、幼鳖和成鳖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按其体重划分,刚孵化出来的为稚鳖;11—50克的为幼鳖;51—200克的为种鳖;200克以上的为成鳖;750—1000克以上的为亲鳖。由于中华鳖的生长速度不同,又有同类相残的习性,因此宜将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规格的中华鳖分池饲养,这就是分塘,需分别建造亲鳖地、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一个完整的养鳖场,除要有上述5种鳖池外,还要有产蛋房、蓄水池、病鳖隔离池;仓库、加工间、泵房、配电房等。露天池鳖养殖场的亲鳖池、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的面积配套规格比例应为4:1:2:4:5。稚鳖对饲料的要求较高,要求饲料精、细、软、鲜、嫩,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通常在稚鳖出壳一个月内以投喂红虫、小糠虾、丝蚯蚓、摇蚊幼虫等,也可投喂鸡、鸭蛋黄、动物肝脏等,以后逐步改投蝇蛆、蚯蚓、小虾,以及切碎的鱼糜、动物内脏、大鱼虾、河蚌、螺等。幼鳖的饲料投喂要求虽不如稚整严格,但因摄食能力较强,需要量比较大,除了投喂高蛋白质的动物性饲料外,还应在饲科中混以等量的新鲜鱼或猪脾、脏糜,并适当加些菜叶浆汁;将饲料搅拌成具有粘性、弹性和伸展性的团块饲料。成鳖的饲养过程一般从放养100克左右的种鳖起,到养到500克以上出售为止。此过程主要在室外完成,有条件的可开展工厂化养鳖。放养密度因鳖的规格不同而不同。要注意的是应根据鳖的大小分档、分级饲养,避免相互撕咬,影响生长;在温室移入露天池塘时,两者的水温差调节到上下不超过3℃,否则易使中华鳖患病。中华鳖的体重为1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3—5只;体重约2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2—3只。成鳖的饲料投喂方法、数量、次数及种类与幼鳖基本相同,在饲养过程中使用配合饲料比使用各种单项饲料效果更好。在生长适温期内,可采用以下配方:鱼粉(或蚕蛹粉、血粉等)30%、豆渣30%、麦芽3%、麦粉30%、土粉3%,另加植物油、骨粉、蚯蚓粉各1%,维生素0.1%。 三、主要技术 主要有温室工厂化养殖、池塘单养、鱼鳖混养等,其中相当一段时间里以浙江省创造的温室工厂化无公害养殖为主要养殖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提供丰富的饲料和天然饵料,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不让中华鳖不进入冬眠,以及科学和工厂化的饲养,中华鳖的繁殖率、孵化率都大大提高,幼体经过一年多的生长即可达到每只重500克左右的商品鳖。 1、环境条件。场地要符合GB/T18407.4的规定,且周围安静,水源充足,附近无污染源。养殖用水要符合NY5051的规定。 2、场地设计与建造。温室建造应符合有关建筑管理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1万平方米配套0.5吨锅炉3台,2.2千瓦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2台,加温池150立方米,管理辅助用房200平方米等设施。养殖池建造应符合中华鳖生活习贵的要求。鳖池大小统一,面积每个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池高0.6米,池壁顶端向内伸檐8厘米—10厘米,以防鳖逃跑。饲料台用长3米,宽0.5米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厘米。池中设置网袋用以中华鳖隐蔽之用。网袋由无结网片叠3层—4层而成,呈方形,边长40厘米,网袋对角垂挂,行距20厘米,窝距15厘米,网袋离池底10厘米—15厘米,露出水面5厘米—10厘米。 4、生产日常管理。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投喂饲料要符合NY5072和SC/T1047规定的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应符合国务院[1999]266号令《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禁止添加激素和人工合成色素。日投饲量为鳖体重的5%~8%。饲料在投饲前用颗粒机制成软颗粒,定时定量把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日投3次,每8小时一次。在投饲后半小时进行巡池检查,掌握中华鳖吃食情况,以此调整投饲量;检查防逃设施;观察鳖的活动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勤除敌害、污物;及时清除残余饲料,清扫饲料台;查看水色,量水温,闻有无异味,做好养殖日志。根据水色的情况及时换水,一般每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1/3。池水要控制在微碱性,水体透明度以25厘米—35厘米为宜,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换水后每池均匀泼洒复合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温室养殖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因此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对一定的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但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倡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尽量使用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5、轮流起捕上市。人工养殖的最终目的是上市消费。每批投放的中华鳖分两次捕捞。在35%的中华鳖达到0.35公斤规格的时候,进行第一次捕捞,将0.35公斤以上规格的中华鳖捕捞上市。第一次捕捞两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捞,将池中剩余中华鳖全部捕捉上市。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