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提要:中国“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生物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要求,种种关注都在说明海洋生物产业已然成为今日的新星,而大华农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此时召开,这无疑可以看出大华农此举的深意:大华农进军海洋生物产业。 文/郭赛 吴新军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中国“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生物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要求,种种关注都在说明海洋生物产业已然成为今日的新星,而大华农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此时召开,这无疑可以看出大华农此举的深意:大华农进军海洋生物产业。(会议图文直播请进入:http://www.fishfirst.cn/thread-33678-1-1.html) 作为国内兽药生产的龙头企业,大华农在畜禽养殖领域早已经具有“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的成熟经验,而分析此次研讨会的报告内容,不难发现其中的绝妙之处:麦康森院士直接分析目前我国水产饲料产业的发展,孔杰副所长则从水产种业发展出发展开思考,李道亮教授则在物联网等高端设备上加以结合,吉宏武教授介绍水产加工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黄珺研究员则站在水产行业外来关注海洋产业投资发展,这些报告的结合都在表达着大华农此次的举动,大华农要打造“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海洋生物产业体系。 石斑鱼是本次研讨会重点关注的品种,也可以说明石斑鱼是大华农非常关注而且已经深入调研的品种。林浩然院士被称为中国“石斑鱼之父”,他的团队完成世界上首个“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等等,此次林浩然院士则针对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战略高屋建瓴,报告中林浩然院士也提及了其他众专家的报告也跟石斑鱼产业体系密切相关。 大华农控股子公司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黎祖福的报告则指出大华农此次的目标,大麟洋公司将按照“海陆结合、分段实施、稳步发展”原则,实施“五个一工程计划”,即建立一批设施先进、技术优良的产业基地(包括鱼类良种基地、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产品加工基地、鱼类饲料基地);树立一批质量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建立一套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转化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打造一套以良种繁育、深水网箱养殖、饲料营养研发生产、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渠道销售、出口贸易和配套服务等为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陈瑞爱在致辞中表示,海洋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遥相呼应的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和所做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水产品供应的增加量将依赖水产养殖”的时候,是否已经在揭示大华农此次是把握时代脉搏的一次布局。 会上,专家们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李道亮:定位规划非常重要,重点高端鱼类,高技术下的高端产业,高支撑技术下的产业;第三,把产业的链条拉长。 刘英杰:我们这么大企业介入这个行业,资金投入也非常大,我们轻易的扭转变得非常不容易,我们这个规划介绍,有三大风险,第一个是我们这个高端的技术产业,总体来讲养殖业中的技术风险还没有完全克服,第二点是自然风险,比如网箱养殖,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克服,还有一个是市场风险,假设一个,市场达到30万吨的时候,我们价格还能够保持;第三点,无一例外的规模扩张的,我们的规模扩张到底是市场驱动还是市场拉动,当然这方面温氏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我想有一点,目前海水养殖业来讲,如何从小而精做到大而全,超出我们管理的时候,这个企业经营就有问题。 崔和:产业很大的风险是自然灾害,如果物联网作为一种设施渔业,现在深海渔业里作为一个大型企业,比如挪威的公司,也是离岸边很远,就是说自动化程度很高,(实际上可能关注的企业,我没仔细探讨过)网箱潜到多少米之下会避免台风的影响,一定会受物联网的控制,这只能是受物联网的控制,比如十米不受影响,你就得降十米,但是对小企业来说,我认为是不可能,现在的先进技术设施,这个对你们是一个课题,而且带动力很强。而且这些战略合作伙伴,做这些前沿的生产研究,实现物联网渔业,完全有可能,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是养殖品种,存在市场定位的问题,还有一个品牌的问题,这个是你这个企业是否可持续的评价,但国内的军曹、石斑鱼等个体都很大,但是发现,这些面对加工、分割,但这些很适合国外市场,因为一分割就容易分配,这样说这样的市场定位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只关注市场,十年前,石斑鱼价格,东星斑的价格是八百,过节的达到一千,现在一百多块钱,十年前吃到90%是捕捞的,现在90%是养殖的,我们面对市场的变化,产品的定位,将来涉及到的品牌,因为网上看到你那么远的养殖,怎么加工,现在互联网太厉害了,马云都在卖加拿大的龙虾。 黎祖福:你看我们一年的成本,比如管理成本,税务陈本,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搞养殖。成本是可控的,第二个是我的海域的稳定性。我们温氏的系统,饲料跟养殖对接,从饲料的价格,质量对接,我们有质量的优势,我们是不是稳定,是不是可持续发展,靠什么体现竞争力,一定是通过各个环节的优势,在某一个环节里面要产生比较优势,养殖产业在五年内可能要洗牌,我们水产业的质量监控安全还不到位。 张国范:过去我们有一种误区,像冷水贝一般不会发病,现在他必须经过一个适度的条件,他必须经过一个适度的低温的胁迫,但实际上低温抗过去,但温度的波动扛不住,这就出了问题,这个方面,恐怕要很好的跟我们自己的研发团队,相关的大学研究所,绝不是你拿两条鱼就可以去养的,也不是说养两三年就可以的,恐怕要很好的,从种,到管理,饲料的转化,包括市场,加工,等等,水产绝对不是猪肉,水产是个完全商品话的东西,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归零。 何建国:在养殖这一板块,首先得带动农民养起来,养起来后才能解决名贵鱼,比如说鮸鱼,涉及到种苗的繁育,一个纵向的来解决一条鱼,种苗的技术在你这里,大家都养起来后,你的竞争点在哪里,尤其是大家都养的,极端研制的密度空间就下降,作为一个大的公司,下一步的竞争点是种苗。跟一些产业人士,国家下一步推动的事,肯定是工厂化,设备化,自动化和环保的这一块。 孔杰:我重点突出种业,我觉得我们做的是老百姓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苗种,如果做石斑鱼,我们从石斑鱼开始,我们用简单的遗传改良技术把所有的整治改好,包括疫苗的环节,还有我觉得一方面,建立工厂化,工业化的生产基业,很一致的水平技术,国内水产还没有,把产业链条做起来,第二个我觉得还应该进一步的筛选养殖目标,石斑鱼肯定是好的鱼,当前的形式很好,但是我想我们要做的种,我们怎么定位三十年五十年的种。我不否认石斑鱼,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谨慎。 王印庚:要做石斑鱼的种业,所以我们要真正打造南方繁育基地。第二个就是整合资源;第三个是起步不要盲目,这个地方适合养就养,不能盲目。 (以上建议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其本人确认。) 相关快讯: 黄珺:布局海洋产业正当时 现在还没有像温氏这样的大公司进入海水养殖产业,而最近的獐子岛事件会拉低整个水产行业的估值,我们不仅仅要靠资源,还要靠整个系统。加工行业很明显的问题是因为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而不能升值。 大华农将来可行的规划:第一步:养殖过程的突破:人才团队、机械化、组织方式创新;第二步:做平台:抓两头,育种和加工品牌,占领行业制高点;第三步:简单复制。 可借鉴畜禽产业尽量规避两头风险:养殖疫病、管理风险,终端价格波动风险。 何建国:养殖生态系统紊乱是HPNS的根本原因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进入平台期,资源缺乏、养殖污染和环保压力大。水产品发展目标是水产品的安全供给、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要做到高效增效、资源制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 环保指标、环境胁迫、密度胁迫和病害影响养殖容量。条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类三类因子造成了肝胰腺坏死病。而这些的根本原因是养殖生态系统紊乱,生态系统抗应激能力差,不能有效调控条件致病菌和有毒藻类的发生及单位时间内养殖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有毒理化因子不能被消除。 对虾养殖过程中可分为早期生态系统、中期生态系统和晚期生态系统: 1.早期生态系统(培水期和对虾大量摄食试料期,约30天):这阶段池塘营养盐缺乏,不足于时有益藻类和益生菌持续调控生态系统的功能,不足以抑制条件致病菌和有毒藻类的发生,这是早期发生HPNS的根本原因。 2.中期生态系统(约养殖20天至70天),这阶段营养盐大量输入,容易产生老化的藻类和益生菌。 3.晚期生态系统(约养殖70天以后):营养盐的输入大于有益藻类吸收和益生菌的转化能力。 李道亮:物联网助力水产业快速发展 现代渔业需要物流网技术的支撑:养殖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养殖个体行为的实时监测;装备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现场作业的自动化操作;物流信息化与可追溯的质量管理。 水产养殖物联网总体构架包括: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工程系统、水产养殖智能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养殖无线传输关键技术及产品、水产养殖先进传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并催生了水产养殖电子仪器产业、水产养殖软件服务业和智能装备产业。 未来渔业物联网主要发展方向有个体识别、先进传感、无线传感网、移动互联、养殖模式、大数据、云服务、智能装备、装备故障诊断与运维、物联网标准十个方向。 更多详细报告内容,中国水产频道已全程直播,点击大华农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即可快速回顾! 相关快讯: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www.fishfirst.cn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关键字】:大华农 海洋生物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