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如东地区的白 对虾小棚 养殖的成功率在全国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也有很多媒体报道过,成为了全国白 对虾养殖的热点地区。很多技术文章都分析了为何如东地区的成功率如此之高比如1.面积小,水体环境相对于外塘稳定、养殖过程中人为可控性强。2.小棚内水温相对稳定,受外界环境尤其是温度的影响较小。3.在对虾还没大量上市时打时间差,抢占市场先机。6.规避了梅雨和台风季节,在雨水多的季节有小棚的掩护,而且基本已经到了卖虾的时间,实在不行直接卖虾。 以上这些对于广大养殖户朋友们而言似乎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因为有很多地方的养殖也是扣了大棚的,为什么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分析下如东地区之所以成功,它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在如东地区小棚虾养殖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大体相同,失败的各有原因。正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总结了多名连续几年都成功的养殖户经验,在这里详尽的为大家分析一下。 大家先来看看以下几张照片,这是养殖成功池塘的普遍水色。
大家再来看这张照片,这就是利用生物絮团的工厂化养殖。
在如东地区小棚虾养殖户都有这样一个认识,一旦水中的浮沫减少,水的透明度开始增加,那么离对虾出问题就不远了!这是为什么?这里就牵扯到生物絮团了,听我细细道来。 如东地区成功的养殖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菌和碳源的足量添加。基本上自家都有一个发酵桶,买来活菌制剂都会和红糖一起发酵。而其中的高手更会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氨基酸类产品,这是因为单纯碳源主要的作用是为菌制剂提供能量物质,并不能提供多少营养物质,也就是说只能起到活化作用而起不到扩培的作用,而氨基酸的添加就能为菌制剂提供最易吸收的氮源和磷源等营养物质。 我们再来看看当今很热门的白对虾养殖技术——生物絮团。关于生物絮团的优点和成功案例,网上有太多报道了,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何为生物絮团? 生物絮团是由异养细菌为主群落、浮游动植物和有机碎屑絮凝而成的微小团状颗粒。其中包括了载体(有机碎屑)菌类、藻类和浮游动物等。每一个生物絮团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生产者(藻类)消费者(浮游动物)和分解者(各种菌类)。通过水体的曝气可以使生物絮团在其中发挥最大的净化作用。我们再来看看生物絮团是如何形成。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量碳源的添加,调节池塘中的碳氮比。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介绍过当碳氮比小于五的时候,池塘中的弧菌生长占优势,而池塘中有益菌适应的碳氮比一般都要到十左右,可是一般养殖池塘中的碳氮比都小于五,所以要想在池塘中形成有益菌为主的生物絮团,那么有益菌的数量和其所需要足量碳源的添加就非常重要。 通过以上介绍说明:如东地区的养殖成功或多或少的都与养殖户通过实践中自发的形成了生物絮团这种养殖技术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生物絮团形成后,它会对池塘有哪些益处!1、高的碳氮比可以促进有益菌增殖从而有效地抑制弧菌等有害菌。2、生物絮团强力的净化作用可减少氨氮等有害物质超标带来的危害。3、生物絮团中活跃的菌相可以促进水体中藻相的新陈代谢,减少藻毒素对对虾的危害。通过以上三点不难看出通过生物絮团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难题。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如东地区白对虾养殖的水色在很多外塘养殖的人看来很难理解,因为它已经很接近生物絮团养殖了,而且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生物絮团比重相对越高的池塘养殖成功率越高。 行文至此,很多细心的朋友们就会发现,以上说的这么多似乎都在谈两个问题,一个是菌的数量,在一个就是菌的营养。没错!就是这两个问题。在小池塘内由于增氧设施完备,环境变化小和营养物质相对较丰富等优势,使得生物絮团更容易形成;而在大水面池塘内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通过调节碳氮比来形成生物絮团困难一些,但是已经起到了通过调节碳氮比和增加有益菌数量来抑制弧菌等有害菌的作用了。 以上说了这么多生物絮团的优点,下面该说说在实践生产中我们该注意的事项了。在实践生产中由于各种硬件条件的限制(如进排水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等),我们很难达到真正的生物絮团模式,基本都是生物絮团与藻类共存的一种状态,也就是半生物絮团的模式。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生物絮团与水体中的藻类之间存在营养竞争(主要为氮源竞争),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一旦由于生物絮团的量过大而所要分解的底物不足时,就会使无机营养盐在生物絮团内直接被利用,进而使藻类没有足够的营养而逐渐减少,使生物絮团一家独大,而纯生物絮团模式在我们小棚养殖的条件下又难以长时间维持,一旦出现较大波动生物絮团系统就会崩溃,而这时就会出现三个问题:1、原本维持的有益菌占主导的菌相平衡就会被打破,使得弧菌等有害菌数量上升。2、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使对虾产生应激反应。3、生物絮团系统崩溃后原本在其中的很多物质会由原来的无毒或者低毒的状态被转化为有毒状态,释放到水体中。发生这种情况的表观效果就是以下几个过程:1、藻类减少水体透明度增加(在营养竞争中藻类败下阵来)。2、生物絮团系统逐渐崩溃,水面泡沫减少。3、生物絮团系统继续崩溃,藻类又会逐渐占据一些优势,水色变好看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当小棚养殖中一旦出现水体透明度增加,水面泡沫消失后,对虾就很容易发病的原因。讲到本质就是在硬件条件只能满足半生物絮团这种模式下,如何既保持生物絮团的作用又不让其一家独大后不稳定,控制生物絮团的含量就尤为重要。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阶段生物絮团形成期,视具体环境而定,如东地区小棚对虾池塘大约需要15天左右。1、生物絮团形成的原料制备:乳酸菌加氨基酸加红糖,前一个星期每三天使用一次。第二周每七天使用一次,视生物絮团形成状况酌情增减。2、生物絮团稳定后可使用菌特100加氨基酸产品加红糖外泼,同时内服乳酸菌加氨基酸产品加红糖。第二阶段保持生物絮团的活性又使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每7天使用一次氧化型底改,24小时后使用有机酸解毒,再过6小时后使用菌特100加氨基酸产品加红糖外泼。使用氧化型底改的目的就是通过其氧化作用来减少一部分生物絮团,使其不至于一家独大,而且由于其几乎没有刺激性,避免了溴氯等消毒制剂对白对虾的刺激作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乳酸菌加氨基酸产品加红糖或者菌特100加氨基酸产品加红糖均需预先活化扩培24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