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水产前沿 唐东东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5月31日,“丝路国家海水养殖国际论坛”在福建福州隆重举行,论坛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一带一路”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基地)主办,并得到了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中心、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机构的大力支持。大会邀请了国内外水产行业的业界精英和专家学者前来参与,与会人数约200人。 会上,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做了《中国海水鱼类养殖技术与设施新成果分享》的报告。据了解,中国的海水鱼类规模化养殖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尤其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迅速,养殖产量由1984年的0.94万吨,发展到2016年的134.76万吨。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海水鱼类约有13000种,我国有1694种,目前我国已开发养殖的有近100种,主要养殖品种包括大黄鱼、鲈鱼、鲆鲽、石斑鱼、金鲳鱼、鲷鱼、美国红鱼、军曹鱼等。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做《中国海水鱼类养殖技术与设施新成果分享》的报告 关长涛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1、开展了多种海水鱼类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研究,突破其亲鱼培育、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繁育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多种海水鱼类的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良种引进与良种选育成效显着;3、主养品种的营养需求研究不断深入,配合饲料普及率逐步提高;4、查明多种病害病原,疫苗研制取得新进展;5、养殖工程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主要有:陆基工厂化、海上网箱和岸带池塘等养殖模式。2016年,三个主要养殖模式的产量分别为:工厂化养殖20.4万吨、网箱养殖62.4万吨、池塘+其它51.96万吨。近年来,在国家拓展深远海养殖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内先后研发了大型围栏(围网)、养殖工船、大型钢结构网箱、深海渔场等养殖设施,推动中国海上设施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此外,工厂化、池塘养殖模式也有新技术出现,如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大幅减少换水量。 【关键字】:关长涛 科技 海水鱼类养殖业 发展 水产养殖网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