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陕西省大鲵研究与产业的前景与发展

2014-7-9 10:10|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9545| 评论: 0|来自: 中国科学报

摘要: 汽车行驶在秦岭中段南麓宁陕县境内,蜿蜒盘旋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间,如同一叶扁舟在绿色的森林海洋中飘荡。在这时值马年的小暑节气日,真是避暑休闲的一个好地方。

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大鲵研究专家在测试大鲵携带的无线电遥感装置

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公司的大鲵原生态养殖

正在宁陕大鲵保护区河道施工的机械与河道现状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汽车行驶在秦岭中段南麓宁陕县境内,蜿蜒盘旋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间,如同一叶扁舟在绿色的森林海洋中飘荡。在这时值马年的小暑节气日,真是避暑休闲的一个好地方。
  
  “这也正是大鲵产卵繁育的时节。对大鲵种群保护来讲是一年中的关键节点!”。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大鲵科研团队张红星研究员应和回答。
  
  记者随张红星到大鲵在秦巴山区的主要栖息地——宁陕县了解大鲵的研究与保护状况。
  
  给大鲵一个栖身之处
  
  当行至宁陕县城东北方向20公里多的上坝河国家级森林公园里新开发的游览区的里边数公里处,在穿林海而过的东河流域河道上,数台挖掘机、运输公车等在紧张施工,机器轰鸣声在林区上空格外显得传的久远,河道里是被挖掘起的大中型石头和沙坑,河水黄浑不清,距离施工机械百米开外的河道上方已是修建而成的两道河堤石岸,筑垒河堤石岸的石头缝隙用水泥钩摸得无一丝缝隙,甚是美观!
  
  “在大鲵自然保护区过度的沟渠工程化建设,可使大鲵无处栖身,繁育保护这一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类保护动物将面临严重挑战。“站在河道中观察河道鱼类生态小环境的张红星忧愁地感慨。
  
  宁陕东河作为陕西东南区域主要的大鲵适生区域之一,在保护大鲵、保持生态多样性方面具有典型示范性。
  
  “大鲵,也就是俗称的‘娃娃鱼’,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之一。大鲵属于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动物过渡的类群,对水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迁徙能力较差,主要喜黑暗,多栖居于河道石洞、石头缝隙中。张红星介绍。
  
  可以想象,如此过度工程化的河道建设是为发展旅游业,的确美观,但河道中的大鲵等鱼类生物将如何生存?
  
  记者了解到,因河道建设施工,河水质量受到一定污染,使位于东河下游的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公司,即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大鲵科学研究基地”的大鲵生育也受一定影响。
  
  再顺河道而上,再行至东河上游河段,看到因受工程化建设和洪水冲刷毁坏的河道,张红星更是痛心和难过,更为那16尾携带有无线电发射装置大鲵的生死与下落担心。
  
  因宁陕东河流域是我国现在少有的大鲵自然繁苗地,2013年7月12日,由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美国孟菲斯动物园等单位合作在此处启动了“秦岭南麓大鲵放流与遥感监测“项目,共放流大鲵160尾,规格平均体重2.6公斤,其中16尾携带无线电发射装置。它们均来自宁陕这条东河流域大鲵的子代。
  
  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原生地大鲵子代成体在原生地群体化放流并开展无线电遥感监测研究。中外大鲵科学家以期通过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及PIT芯片个体识别技术,借助大鲵体内携带的无线电发射装置发出的不同频率的高频电波,较远距离同时感知多个装置情况,经过持续跟踪与监测,辅助研究者明悉大鲵野外生活习性与生存现况,揭示大鲵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为采取科学的措施来保护濒危物种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进行摸模拟人工养殖与繁育大鲵种群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由此可见,张红星的忧虑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记者在路过汶水河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区时,看到河道、沟渠经过工程措施修整后,看起来的确壮观,但其河道中无一点植物等浮生物,是不利于大鲵等鱼类生存。
  
  陕西省动物所研究所所长李保国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秦岭动物种质资源受危程度与生境异质性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大型动物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科学问题。秦岭森林景观破碎化和原生境逐渐劣化,特别是因长期以来地方部门等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公路建设等项目,造成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呈明显的岛屿状,阻断动物迁徙活动即基因交流而逐渐致濒致危。
  
  虽然经历近20年不懈努力,张红星研究团队目前已经攻克秦巴山区大鲵人工孵化和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创立了大鲵原生态简易繁苗新方法,使世界各地的两栖动物保护专家对中国大鲵保育取得的工作成绩予以肯定。但据了解,自2011年开始,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开展陕西省内野生大鲵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合作研究,目前研究结果显示,野外大鲵种群呈现遗传瓶颈,即由于生境破坏和人为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大鲵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与人工养殖量快速增长的矛盾。如果野生种群得不到有效恢复,加上连续的选择(捕猎、灾害等)压力,自然种群最终可能走向灭亡。
  
  张红星表示,在大鲵保护区和繁殖地区,老百姓守着资源优势,却不能将其转为增收致富优势,也是解决不了大鲵种质长期资源保护问题。如何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之间的矛盾,实现“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目标,当地政府在实施各种发展项目的决策时应考虑和统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是这类县区的发展之本。
  
  给出大鲵研究与产业发展建议报告
  
  2011年汉中大鲵种群总量发展已占全国60%,人工养殖大鲵数量突破100万尾,位居全国之首。然而汉中大鲵成品仅20%左右流向市场,80%的大鲵在养殖户之间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窝里转”。近亲繁殖,没有选育优良品种。而时至今天,陕西大鲵产业的虚火退去,回归理性状态。
  
  陕西省大鲵研究与产业有无前景?今后如何发展?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大鲵科学团队依据近年来在大鲵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基地合作建设的经验为基础,坚持省属研究所秉持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基础研究服务于生产应用”的理念,从现状调查入手,以学科与产业发展的规律或趋势分析存在问题为突破口,向省上有关主管部门提交了包含种质资源保护、驯养繁殖、疫病防治、追溯标识等方面的研究方向与产业发展指导方针——“陕西省大鲵发展规划报告”。
  
  由此,可以相信,只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引领,陕西大鲵的研究与产业发展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关键字】:大鲵   研究与产业发展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手机端每日水产新闻
    水产行业在线交流
    水产图片新闻
    水产会讯
    水产价格行情
    水产行业招聘
    水产养殖池塘出租转让
    水产前沿杂志订阅
    河北渔业期刊
    回顶部